開年以來,多個城市的土地市場表現都挺火熱的,不少城市都出現了高溢價地塊。
基于面包指定比面粉貴的邏輯,不少中介紛紛朋友圈曬圖,并表示:房價要上漲咯。
先不猜測房價會不會漲,咱先看是哪些房企在拿地。
2021年之前,房價一直都是在上漲,這個時候拿地的房企以民營房企居多,房企銷售排行榜上,民企占據的位置是也是壓倒性的,拿地方面,國央企的占比不到30%。
2022年之后,情況反過來了,80%以上是國央企拿地,民企基本不拿地了,至于啥原因,懂的都懂。
這個時候拿地的國央企中,有很大的比例是各地的城投公司,在過去兩年各地土拍中,他們出鏡率是極高的。
要知道這類的城投公司并非專業的房開公司,他們并不擅長蓋房子,拿地之后,有兩個選擇,一是交給專業房開公司來操盤,就是所謂的代建,另一個選擇,就是土地閑置在那里。
選擇一,交給專業的房開公司來代建操盤,必須要賬算的過來,有得賺。否則,得不償失,而近兩年各地的樓市也注定了城投不會選擇這么復雜的方案。
選擇二,閑置在那里?那這錢不就白瞎了嗎?不白瞎!城投公司拍了地,并不需要繳納土地款,而是轉手將土地拿去銀行抵押貸款。
由于城投公司就是地方自己成立的公司,某種意義上也可以叫做地方融資平臺,蓋房子并不是他們的主業,他們的主業是融資借錢,那貸出來的款自然是給地方使用。
城投去借錢,自然是地方沒錢了,地方的錢主要來源又是土地出讓金,數據顯示,2021年全國賣地收入是8.7萬億,到了2024年,賣地收入只有4.8萬億了。
賣地收入比三年前減少了將近4萬億,收入降了一半,支出可是一點都沒減少,養老金在漲,人工工資也在增加,修路修橋修地鐵還得繼續干,地方沒錢,還得靠賣地。
賣地得有人買,原先買地的大戶,那些民營房企如今爆雷的一大片,還債都還不起,哪里還有錢買地。
大品牌的央企開發商是有錢,但看看銷量,再看看自己的庫存,也不敢貿然的拿。
這地你不拿,他不拿,只能地方自己來了。
地方讓自己的城投公司去拿地,然后抵押貸款回來,用以補充地方賣地收入的空缺,就一直這么玩過來的,但今年這個招數不給玩了。
從去年年底開始,上頭要求化債了,化什么債呢,化地方隱性債。
城投公司屬于地方自己的公司,城投公司拿了地,轉手找銀行貸款,相當于地方找銀行借錢,只不過不是自己直接出面,而是讓城投來出面,這就是地方隱性債。
既然是城投公司來找銀行借錢,那么這個借錢的標準就是參考市場化了,既然是市場化,那這個利息可就低不了。
數據顯示,城投公司拿地找銀行貸款,平均從銀行的貸款利息是年化8%左右,這筆錢最終由地方支配,用于各項開支。
那貸款到期了,城投如何還款呢?
城投本身也不開發房子,也搞不出什么利潤,到了還款的時候,只能再去拿塊地,再貸款,有了錢之后再去換上一筆貸款。
考慮到要支付利息,城投后面每次的貸款都必須比上一次貸得多,而這也就是隱性債務越來越多。
光地方隱性債務,公開數據顯示有88.3萬億規模,上頭看到了這么大隱性債務,看到了風險,所以提出化債,要控制隱性債務規模。
所以,從去年年底開始,城投就不給這么借錢了,這招也不給玩了,那今年的地方財政的虧空怎么去彌補呢?
有個解決的辦法叫做:城投退出,央企介入。
而這也,恰恰是推動今年一二月份土地市場火爆的很大一個因素。
熱情參與土拍的央企們,拿地之后并非全部都要拿來造房子,賣房子,很大一個任務是:
接替地方城投,繼續給地方財政支持。
央企高溢價拿地,是為了把金額做大,然后交個定金,地方再用每年的地方專項債資金去回收開發商閑置的土地。央企拿到錢后,再給地方上,就完成了給地方財政的支持。
城投借的錢,叫隱性債,地方自己借的錢,叫顯性債。
地方專項債和國債具有一樣的安全性,利息會很低,之前城投借錢年化8%左右的利息,到了地方專項債這里,只需要年化1.6%的利息。
說到這,再結合開年以來各地的土地市場,大家是不是就明白了?
截止到去年底,我們的房地產庫存面積超過120億㎡,按照目前的速度,需要7年左右才能消化完,并且由于新房的成交量在快速收縮減少,這個消化時間仍在持續攀升。
所以,再看看那些中介和銷售分享土拍市場火爆的新聞,來鼓吹房價大規模上漲,咱也只能淡然一笑。
您正在向檢測專家團隊咨詢問題